編者按:當下,在依江傍海、鐘靈毓秀的江蘇大地,一大批以創新鑄魂、蓬勃發展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正在積蓄發展動能,在細分領域精耕細作、默默耕耘,在制造強省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2012年,江蘇率先啟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截至2022年年底,累計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5594家,創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09家、制造業單項冠軍186家。江蘇日前發布專精特新企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搶占產業鏈發展的重要節點。記者近日遴選了我省部分專精特新企業進行采訪,從不同行業展現這些企業化繭成蝶沖刺制造業高峰的壯麗畫卷。
日前,“ChatGPT”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的火爆出圈,讓不少人猜測,這將會帶來機器人產業的下一個拐點。的確,伴隨著圖像識別、自然語音處理、機器視覺等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無數個人工智能產品被開發,無數個智能應用場景被挖掘。艾瑞咨詢預測,2023年,除家用機器人外,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大約在534億元,2025年市場規模近千億元。江蘇是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地,記者近日對省內一批專攻機器人產業的專精特新企業進行調研,管窺這些“小巨人”發展之路發現,面對千億市場蛋糕,他們堅持苦練“內功”,填補了諸多技術空白,描繪出江蘇工業機器人產業鏈發展路線圖,為我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提供了有力支撐。
創新成為企業發展的靈魂
2月中旬,南京依舊被低溫籠罩著。江蘇集萃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的研發車間內熱火朝天的景象與窗外的氣溫形成鮮明對比,數十名工程師緊張地調試著新研發的產品。車間的一側,工作中的協作機器人、智能咖啡機器人、果蔬采摘機器人等正集中展示著這家企業最新的技術成果。
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協作機器人是增長最亮眼的細分領域,特別是從去年開始,在新需求周期的形勢下,協作機器人實現與人在生產、制造及服務上的協同作戰,產業迎來一個快速增長的“小高潮”。江蘇集萃智能制造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是國內領先的智能機器人企業,為挖掘市場份額,集萃智造突破了協作機器人的一系列關鍵技術,自主研發了電機等核心部件,大大降低了物料成本,加快推進協作機器人在實際產線和生活中的應用。
幾乎所有的專精特新企業都擁有各自的“絕技”。因為在他們看來,只有在細分領域建立競爭優勢,才能具備一定話語權。憑借“與人共融輕型協作機器人”“智能無人清掃車”等產品,集萃智造被認定為江蘇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集萃智造成功的秘訣是什么?集萃智造董事長駱敏舟笑著透露:“只需走進集萃智造即可發現。”在他們辦公樓的墻上隨處可見“創新是研究所真正的靈魂”的標語,創新正是他們力量的源泉。由于堅持創新,集萃智造自2015年成立以來,已申報專利和著作權超370項,先后在創新產品設計、核心部件研制、AI控制算法等方面突破多項關鍵技術,協作機器人、無人車系列產品超13款,并為超過100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
距離集萃智造20公里左右的南京埃斯頓(002747)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最早批量生產國產工業機器人產品的企業,也是目前工業機器人龍頭企業。對于走自主化發展之路的埃斯頓,“堅持創新”也是他們成功秘訣之一。該公司已持續多年將銷售收入的約10%投入研發,同時大力引進高端人才。目前擁有機器人及智能制造系統研發團隊、智能控制核心控制部件研發團隊、歐洲研發中心三大研發團隊,并與國內外知名大學進行研發合作。目前,埃斯頓開發出各類機器人產品60余款,預計今年埃斯頓工業機器人年產能將達到5萬臺套。
打破壟斷實現國產化
盡管機器人千億市場是塊“誘人的蛋糕”,但并不是誰都有本事“大快朵頤”的。數字技術興起以來,我國機器人制造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出,且已形成涵蓋硬件、軟件的全產業鏈。但一些核心部件仍依賴進口,尤其是計算、視覺、語音和驅動四大關鍵技術,距離國際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
在埃斯頓機器人生產車間內,人機交錯的場景映射出企業工作的繁忙,工業生產中的“智慧火花”在這里碰撞。埃斯頓市場部工作人員潘鑫介紹:“埃斯頓的機器人零部件80%都是我們自己研發和生產的。使用‘機器人生產機器人’的智能制造生產線之后,一次通過率從80%提高到了90.2%。”
專精特新企業肩負自主研發重任,作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埃斯頓是目前中國運動控制領域極具影響力的企業,也是具有高度自主核心技術和核心部件的國產工業機器人領軍企業,為進一步掌握全球話語權,搶占產業鏈發展制高點,埃斯頓自2021年開始就大力推動核心零部件國產化進程。目前,除了個別類型芯片和少量特別的電子料外,主要零部件都已經實現國產化。
為了打破發展瓶頸,實現從無到有的突破,集萃智造憑借著強大的研發實力,打破國外壟斷技術。在駱敏舟看來:“無論是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還是促進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都必須要啃下這根硬骨頭”。
駱敏舟介紹,集萃智造已攻克了復合機器人電流檢測系統和感知系統技術、自適應控制算法、動力學建模、安全碰撞檢測算法、自然人機交互、人機共融環境下路徑規劃等關鍵技術,開發了高功率密度比的驅控一體化關節、永磁無刷力矩電機等關鍵核心零部件,有效解決了國內同類產品依靠進口的問題,且較國外產品有明顯的價格優勢。同時,集萃智造還堅持以市場為主體,通過業務合作、產學研融合等方式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讓更多的先進技術落地生根。
產業鏈上下游全面開花
機器人作為新興技術的重要載體和現代產業的關鍵裝備,引領產業數字化發展、智能化升級,機器人產業也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成為衡量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目前,江蘇工業機器人產業已形成包括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本體制造、下游集成應用等環節的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采訪中,記者發現除了“加大研發投入”“打破國外壟斷技術”外,“拉長產業鏈”也是這些企業發展的關鍵詞。
面對當前全新的機遇和挑戰,深耕智能制造領域的集萃智造不僅鍛造“研發創新”硬實力,在智能制造賽道上全速前行,還打起了產業鏈軟硬件組合拳。駱敏舟坦言:“集萃智造的多個產品體系中,底層邏輯都是相通的,內在都存在著關聯性。”他以自主研發的復合機器人為例,在工業制造領域中,單一的固定工位的機器人很難實現全方位智能工廠的打造,為了更多降低成本,企業需要機器人“移動”起來,實現端對端設備的連接,通過復合機器人進行智慧物流的打通,讓整個工廠上下游實現從生產到物流一整套產業鏈軟硬件融合。
埃斯頓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同時掌握數控、伺服系統、運動控制、機器視覺等核心技術的公司之一,能夠自主研發生產機器人本體并具有多個下游應用的智能制造系統,同時,還在智能化協作機器人及康復機器人領域進行探索,產業鏈優勢明顯。埃斯頓的產品結構目前已形成,以六軸機器人為主,在新能源、金屬加工、3C、工程機械、航空航天等行業擁有頭部客戶和較大的市場份額。
不僅如此,為了在下游需求增長迅速的上升窗口期進一步提高產品市場占有率,埃斯頓還在積極擴產。目前,埃斯頓位于吉印大道的二期廠區正在建設中,預計今年投入使用后,將實現5萬臺套年產能,讓產品交付能力得到進一步保證,從體量上進一步縮小與外資廠商的差距。